無止橋香港青年考察內地鄉村振興之所思所想

四月初舉行的無止橋內地鄉村振興考察團,有四位來自香港的無止橋「青年委員」同行。他們過往鮮有踏足內地,此次考察乘著高鐵穿州過省,到過北京、西安等大城市,亦走進過陝西、甘肅的大山和鄉村,親歷了祖國山河之美、人文之盛與科技之進步。這是一趟走出舒適圈之旅,感受未曾經歷過的,發現未曾想像過的,既拓闊了眼界,也實現了自我成長。來看看四位香港青年在這八天旅程之中有何體會與反思:

左起:鍾惠掌、林恩名、陳錫坤、袁承諾

邁出舒適之圈 實現自我成長

  • Initially, I was highly skeptical about joining the itinerary because of my inexperience in visiting mainland China. Finally, however, I pushed my comfort zone and decided to join the trip, which I will never regret for a long time. (起初,由於我沒有到訪內地的經驗,所以對於參加這次考察團有所保留。然而,最終我突破了自己的舒適區,這是一個讓我在長時間內都不會後悔的決定。) (原文為英文,編輯翻譯中文)
  • Before the trip, I struggled to find my identity for the longest time because I grew up in a very Westernized family. My family rarely allowed us to visit the mainland because I had no relatives there. However, witnessing and encountering different Chinese cultural experiences from the WZQ trip subconsciously allowed me to reconnect with my long-lost heritage roots. (因為我是在一個非常西化的家庭中長大,這次考察之前,我就自我身份認同問題經歷了一段很長時間的掙扎。由於在內地沒有親戚,我的家人很少讓我們到內地。然而,在這次無止橋考察之旅中,我體驗了不同的中國文化,使我不知不覺間與久違的根源重新連接起來。)

— 林恩名

  • 無止橋項目的整個發展,包括調研、設計、策劃、採購和施工,大學生的參與佔很大比重,無止橋賦予了學生創作及發揮空間,提供機會予兩地學生交流,共同協作完成項目,過程加強了相互的溝通和認識,增加彼此的韌性,成就一段又一段不能忘懷的快樂回憶。 
  • 旅程比我想像中的、過往經歷的,影響更廣、更深、更遠,打破了我多個「未曾」,讓我的見識更遼闊、根基更牢固,讓我更有底氣去想像那既遠亦近的未來。

— 袁承諾

  • 鄉村的樸實無華及村民的樂天知足,使我們學會珍惜及感恩。當志願者的,往往以為自己只在幫助別人。其實反過來看,他們正幫助我們成長及學習。
  • 在(陝西)東川村的考察中,我們結識了不少內地高校志願者,當中不乏建築及工程專業。大家談天說地,互相學習。即使來自不同背景,大家的共同目標都是為社區做一點事。村民從心而發的笑容都是我們的動力。在建橋的同時,人與人之間的心橋也悄悄地搭建了。

— 陳錫坤

邁步祖國山河 擴闊視野格局

  • 在乘搭長途的高鐵和小汽車途中,我遙望華山、跨過長江、眺望長城……還有那綠油油的田園和一望無盡的風力發電系統更是在香港難以目睹。
  • 內地農村現在已經發展得很不錯,除了硬性的建設外我們也要考慮怎麼保留當地的文化讓它們更好地傳承下去。從口述歷史這個方面,我們可以參照(香港沙頭角區)梅子林村客家文化傳承方案的做法。

— 鍾惠掌

  • 飛機就坐過,高鐵由北京返香港,從未想過!由香港去西安北,再由北京回香港,熙熙攘攘的車站,分秒必爭的月台,形形色色的行李,三百公里的車速,平靜安穩的車廂,熱騰騰的煲仔飯,全是我對高鐵的印象。這印象包括的不僅是對綠色低碳出行的支持,更是對國家互聯互通的見證。
  • 多年沒到訪過內地鄉村,未曾想過其發展已相對進步、鄉村振興工作已初見成效,公路運輸、供水系統、電力輸配、4G的覆蓋等基礎建設已重點加強。
  • 項目創造的村民共享空間同樣採用了玻璃採光、太陽能發電等環保概念,以空間凝聚村民,聯繫心橋,促成更宜居宜業的鄉村。
  • 欣賞了村內幾乎人人都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秦腔。表演者的用情及激昂,是我這位連一句也沒聽懂的門外漢,也能感受的。

— 袁承諾

  • 在內地不少的農村裏,往往連城市人視為理所當然的設施如燈光、水源、衛生設備等,都付之闕如。村內的客觀生活條件並不充分,小孩更沒有智能手機。玩皮球、溜滑梯已經是孩子一天的快樂,更顯童真。

— 陳錫坤

邁向低碳鄉建 廣搭兩地心橋

  • 沒錯,無止橋多年來給予我的感覺都是「學中玩,玩中學」,這也正是我仍然留在無止橋的原因吧!

— 鍾惠掌

  • 在完善的基礎配套下,無止橋的項目亦不再重於渡河的人行橋,而更進一步深化永續發展、空間營造、文化傳承和兩地交流。

— 袁承諾

  • 無止橋青年志願者包括了香港及內地的朋友,背景多元,有建築工程、公共衛生、文化保育、考古以及商業。我十分期待跨學科的合作,建構更多無止的人心故事。

— 陳錫坤

結語

經過八天四地的考察,四位「青年委員」的所思所感,正好體現無止橋的最新發展方向「兩地鄉建,深耕永續,多元參與,廣搭心橋」。年輕人的認同和同行,是無止橋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我們將保持初心,以全新方向連繫兩地青年,為國家及香港的鄉村振興和雙碳目標作出貢獻。


青年委員簡介

林恩名
現為無止橋青年委員,去年九月曾於無止橋香港秘書處實習,帶領跨學科學生團隊完成並出版無止橋首本口述歷史小書《尋我家:香港沙頭角梅子林口述歷史》。

袁承諾
無止橋青年委員,現就讀香港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學(碩士)。曾擔任理大無止橋學生團隊核心成員,參與籌備陝西東川村無止橋項目。

鍾惠掌
無止橋青年委員,現就讀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碩士)。曾擔任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無止橋學生團隊統籌,多次組織及參與建橋和甘肅馬岔村項目。

陳錫坤
現為無止橋青年委員、香港地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參與青年發展工作,推動青年認識社區及國家。同時亦在香港大學醫學院,進行公共衛生及癌症研究。


青年委員自薦計劃

無止橋致力鼓勵內地和香港年輕人共同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親身義務共同參與兩地鄉郊地區建設,一邊協助鄉建改善民生,一邊促進兩地青年溝通。

2022年11月,「無止橋集思會」順利完成,正式設立「項目工作組」和「橋友工作組」,為無止橋制定未來的發展模式、籌款和品牌策略,以及善用和維繫橋友資源的路線圖等。貫徹無止橋的初心,邀請高校學生或畢業橋友以「青年委員」身份參與「項目工作組」和「橋友工作組」的工作,為無止橋未來發展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