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及四川大学无止桥学生团队共15位同学和「大城小村」三位具有建筑设计、乡村社区营造专业背景的老师共赴无止桥深耕永续工作站陕西清峪村,展开为期五天四夜的「产业策展及施工改造工作营」。同时西建大无止桥团队指导老师周铁钢教授也一同前往清峪村探望戏团老团长和同学们,并鼓励同学们认真调研,注意安全,将实践成果贡献于乡村振兴和发展。
研究分享
在入村之前的前一天晚上,由大城小村的李棣老师和木心老师,以乡村社区调研为主题,分别为同学们分享了乡村改造施工及乡村调查的经验技巧及方法,并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参与的同学们对此次活动有了初步印象,协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乡村,融入乡村,为接下来的工作营做好了铺垫。同时此次分享也作为「无止学堂第十课:乡村社区调查」,面向其他无止桥团队开放,协助其他无止桥团队成员更好地认识乡村。
产业研究
进入清峪村,同学们互相认识后分成三个小组,产业调研组、策展组、施工组,其中李棣老师为产业调研组和策展组的同学们介绍了乡村社区调研工具包的使用方法。
随后,同学们在李棣、小柯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走访村民家中,从人、文、地、产、景五个方面对清峪村进行了深度调查,其中着重研究了村内的中华蜂养殖、柿子、奶山羊养殖、红色旅游、石匠、木匠,以及秦腔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传承等产业资源。透过与村民及村委会和地方政府的采访和交流,了解当地的日常生活与生态及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及限制因素。调研结束后,同学们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对调研内容进行了梳理提炼,共同产出了《这里有个草台班子— 蓝田清峪村产业规划方案》,其中策展部分策划了以蜜蜂为视角,以关键人物为主线,贯穿清峪村主要产业、文化、生态资源的乡村展览,而产业组则进一步进行秦腔文化、中草药、庭院经济为主题的产业策划方案。
施工学习
而施工组的同学们则在大城小村木心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老村委会及社区厨房改造工地,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既亲身参与拆墙、搬运房屋瓦块、砖块等施工环节,同时还和村民工匠学习水泥抹面、测绘调研场地数据、施工预算等内容,将图纸设计和实际施工改造联系起来。几天的相处,同学们和村民工匠们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同学们和工匠们挥汗如雨的同时,也充满了欢声笑语。而该改造项目,一方面合理利用了村内闲置的公共资源,避免了闲置建筑对周边清庙历史建筑的潜在危害,另一方面改造后的老村委会和社区厨房未来也将作为社区接待无止桥志愿者及其他研学学生之用,增加社区的集体收入。
秦腔交流
为将此调研成果向村民展示分享,23日晚上老师同学们与村民开展了秦腔文化学习交流活动,并向村民、村干部展示汇报调研成果,获得与会村民和村干部的好评。在活动开展前,同学们在大城小村老师的带领下,策展组和产业组的学生分别进行成果汇报,客观展示清峪村的生态、文化资源,潜在参与人群和客户来源等,希望通过展览、产业活动策划等形式,帮助清峪村找到新的发展动力,在保护秦岭自然生态、改善村民生活的同时,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成果展示结束后,村民上台进行秦腔表演。气势雄浑的歌声及奏乐声,缭绕耳间。
青年成长
这项工作营是无止桥首次与第三方公益团队「大城小村」合作进行类似的主题工作营,为无止桥的策略转型,深耕社区提供更多的方向和动力,同时也为止桥学生团队及青年个人成长提供了更多面向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一位同学表示:「之前我认为秦腔这项传统艺术并不好听,不如流行音乐。但透过此次研究,了解秦腔的历史并与村民沟通学习,我开始学会欣赏,并逐渐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文化。」
这次活动除了增加了同学们对乡村文化和生活的了解,感受到村民的热情和淳朴,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学习到了许多学校专业学习不到实践知识、乡土智慧和技能,并在乡村生活和劳动中体会到了简单快乐。另一位同学分享道:「我在活动中,体验了搬砖、翻泥土等不同的工作,并学到了很多实际操作技巧。此外,我还观察到了工人们如何搭梁、拼接砖块、绑绳子。为了提高施工工作效率,我还制作了表格,记录了小组成员的工作情况和情绪。」
还有同学们表示透过几天与秦岭大自然的接触,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也有同学们表示对于自己的调研成果能够得到村民的肯定和鼓励感到自豪,并希望未来继续参与无止桥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五天四夜的「产业策展及施工改造工作营」在陕西清峪村举行
同学们在常老师的带领下一同认知秦岭山脉的植物
师生在施工现场进行测量工作
同学们一起去调研采访清峪村前秦腔戏团团长王爷爷
同学们正在讨论,制作产业报告
学生们正与村民们一同欣赏及交流秦腔表演
无止学堂第十课,两位来自大城小村的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乡村搭建及乡村工作的特殊性